The Colonists - New Lands
用户评分:
暂无信息
上线日期:
2024-03-27
设备:
PC
研发:
Codebyfire
发行:
Auroch
标签:
实况
评测
玩法:
殖民模拟核心机制:
- 以机器人殖民者为视角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通过地形扫描仪定位资源节点后建立采矿站、伐木营地等基础设施,所有建筑需通过动态物流网络连接形成生产链条
- 引入昼夜交替与季节系统影响生产效率,冬季河道结冰阻断水路运输,暴风雨天气降低风力发电机输出,迫使玩家建立冗余仓储系统
- 地形改造系统允许使用定向爆破修改山脉走向,建造堤坝改变河流路径,铺设铁路隧道穿越花岗岩山体,但会触发地质稳定性数值变化导致山体滑坡
- 殖民者AI具备自主决策树,当物资短缺时自动调整工作优先级,火灾发生时形成应急响应队列,饥饿状态下会自发前往最近的食物仓库
多层资源管理系统:
- 基础资源分为矿产(铁/铜/煤)、有机物(木材/食物/纤维)、工业品(工具/机械零件/电子元件)三大类,高阶资源需通过精炼厂多重加工
- 动态消耗系统使工具在长期使用后产生磨损值,必须建立工具维修车间定期修复,高级合金材料需要钛矿与煤炭在电弧炉中熔炼
- 建立资源循环链实现零废弃生产,木材加工产生的木屑可制成生物燃料,炼铁厂炉渣经粉碎后成为道路铺设材料,污水经净化塔处理成灌溉用水
- 战略资源储备库具备温度/湿度控制模块,特殊材料如硝酸需存储在防爆地窖,易腐食品要求冷链仓储系统配合冷藏运输车
建筑科技树系统:
- 基础建筑分为资源采集、加工制造、仓储物流、生活保障四大类,每个大类包含12-15种可升级建筑形态
- 引入模块化扩建机制,基础冶炼厂可通过加装熔渣回收模块提升15%效率,谷仓添加干燥塔模块延长粮食保存周期
- 垂直建造系统允许在有限地块向上叠加建筑层数,但需计算地基承重系数,高层建筑必须配置货运电梯和防火通道
- 遗迹挖掘玩法可解锁远古科技蓝图,获得反重力矿石运输车、地热能源核心等超越当前时代的特殊建筑
自动化运输网络:
- 道路系统细分土路/石板路/混凝土路三级,运输速度分别提升30%/60%/100%,但维护成本呈几何级增长
- 智能物流中心可编程设置运输优先级,紧急物资可触发红色通道独占运输线,常规物资采用轮询调度算法分配运力
- 立体交通网络包含架空索道、地下管道、跨海大桥等多种形式,货轮运输需考虑潮汐时间表,飞艇空运受限于起降平台建设成本
- 运输载具自定义系统允许改装货舱容量、动力类型(蒸汽/柴油/电力)、安全防护等级,极地运输车需加装防滑链和加热装置
科技研发体系:
- 双轨制研究系统分为基础科学(增加全局生产效率)和应用技术(解锁新建筑),需在不同发展阶段平衡投入比例
- 科研点数通过学者工作站产出,学者等级由图书馆藏书量、实验设备完整度、学术交流频率共同决定
- 逆向工程系统可分解遗迹中获得的古代设备,成功解析可获得跃迁式科技突破但存在30%概率引发实验爆炸
- 科技伦理委员会机制限制某些危险技术的研发速度,克隆人工厂需通过道德审查才能投入建设
生态系统演变:
- 动态植被系统使砍伐区会随时间推移经历草地-灌木丛-森林的演替过程,特定树种只能在酸性土壤区自然再生
- 动物迁徙模式受玩家建设影响,过度开发导致鹿群迁移路线改变,蜂群数量减少直接影响果园授粉效率
- 污染扩散模型包含空气/水源/噪音三类,火力发电厂排放的硫化物会形成酸雨腐蚀建筑,需建造静电除尘塔中和污染物
- 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玩家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降雨恢复湿地生态,引入天敌控制虫害暴发
外交贸易系统:
- 建立贸易站后解锁六大派系交互,技术狂人派系需求精密仪器,农业联盟大量收购有机肥料,需动态调整生产线
- 外交信誉值系统影响贸易关税税率,完成派系特殊任务可获取独家贸易许可证,但会引发竞争派系的敌视
- 黑市交易渠道可用稀缺资源兑换违禁科技,但会积累犯罪值触发治安部队搜查,需建造地下掩体隐藏非法设备
- 战略资源禁运机制会在玩家垄断某种资源时触发,迫使建立秘密走私路线或开发替代资源技术
灾难应对系统:
- 动态灾害系统包含森林野火、矿井坍塌、病毒爆发等27种突发事件,高级灾难会形成连锁反应(地震引发海啸摧毁港口)
- 应急指挥中心可部署无人机进行火情侦查,组建专业救援队需要提前训练特种机器人并储备急救物资
- 灾后重建模式包含临时避难所搭建、创伤后心理安抚、生产设施抗震改造等深度玩法要素
- 保险系统允许玩家向星际保险公司投保,但理赔调查会严格审核防灾设施完备性,欺诈投保将列入黑名单
太空殖民扩展:
- 轨道电梯建设项目需要同步研发碳纳米管材料和反海盗防御系统,每升高1000米大气环境变化带来新的工程挑战
- 外星殖民地需解决低重力环境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开发抗辐射作物品种,建立封闭式生态循环系统
- 小行星采矿站运营包含资源扫描、矿物切割、轨道运输全套太空作业流程,需防范太阳耀斑中断通信
- 地外文明接触事件触发文化融合机制,可获得反物质能源技术但会导致传统社会结构瓦解风险
模组编辑器系统:
- 地形生成器包含17种地貌参数调节,可创建永夜星球或超高氧气浓度等极端环境
- 行为逻辑编辑器允许自定义机器人殖民者AI,设置超过200个条件判断节点形成独特工作模式
- 经济系统平衡工具可修改142项资源产出/消耗系数,创造资源极度匮乏或无限供应的挑战场景
- 剧本编辑器支持插入过场动画和多重分支任务线,玩家可创作完整叙事模组并上传创意工坊
军事防御体系:
- 边境警戒系统由雷达站、自动炮塔、侦察无人机组成多层防御圈,需定期更新敌我识别编码防止系统误判
- 要塞建造系统包含棱堡设计、暗道布置、粮食地窖等冷兵器时代防御智慧与现代能量护盾的结合
- 战争经济模式将50%以上产能转向军备生产,启用预备役机器人并实施物资配给制
- 战后审判系统根据破坏程度计算赔偿金额,严重战争罪行将导致星际贸易航线永久关闭
文化传承系统:
- 历史档案馆自动记录殖民地重大事件,学者可通过编纂史书提升殖民者文化认同感
- 节日系统包含丰收祭、机甲觉醒日等八个原创节日,特定节日期间举行庆典可暂时提升工作效率
- 语言演化机制使隔离殖民地会产生方言差异,需定期举办文化交流会维持语言统一性
- 艺术创作体系允许殖民者生成独特的美术/音乐作品,杰作可提升殖民地吸引力值引来特殊移民
气候工程系统:
- 气象控制站可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但过度干预会引发邻近区域气候索赔诉讼
- 大气改造工程需在百年尺度上调整温室气体浓度,必须建立跨代际的长期监测系统
- 极地冰盖融化防控项目要求在全球建立23个冷却基站,玩家需协调多殖民地同步运作
- 太阳帆部署系统可将恒星辐射强度降低3%,但会改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需重新调整农业参数
人格化殖民者系统:
- 每个机器人殖民者拥有独立技能树,通过工作经验累积提升采矿/驾驶/科研等12项专业等级
- 人际关系网络系统记录殖民者间的合作/竞争关系,长期搭档共同作业可激活协同效率加成
- 情绪模拟系统使殖民者对工作环境产生偏好,海滨工作站可提升幸福度但增加腐蚀损耗
- 退休机制允许资深殖民者转入智库贡献经验值,或选择记忆清除后重置为新手状态
水下殖民地系统:
- 压力容器建造技术决定可下潜深度,深海基地需使用液态金属密封技术防止接缝处渗漏
- 海洋资源采集包含锰结核收集、深海热泉采矿、基因改造藻类养殖等特殊生产方式
- 水下运输网络依靠磁悬浮管道运输车,紧急情况下可发射物资舱体浮上海面
- 生态平衡系统需严格控制热量排放,避免引发生物异常迁徙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
时间线管理系统:
- 多倍速控制系统可在1x到10000x之间调节,高速模式下会简化解算细节,重大事件发生时自动暂停
- 历史回滚功能允许返回任意时间节点重新决策,但会产生时间悖论值影响后续事件发生概率
- 时代跨越机制使玩家可快进至百年后查看殖民地演化结果,期间由AI自动接管常规运营
- 时间胶囊系统可向未来殖民地传递技术蓝图,但可能造成科技发展路径依赖等副作用
攻略技巧:
资源管理策略:
优先建立稳定食物供应链,早期集中采集浆果与鱼类资源。木材与石材需保持2:1库存比例以应对建筑需求。高阶资源如工具与陶器需规划专用运输路线,避免基础资源运输堵塞。铁矿与煤矿必须邻近冶炼厂布局,减少搬运时间消耗。建议建立中央仓库集群并配置独立仓储管理员,实时监控库存预警线。
建筑布局优化:
采用六边形蜂窝状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每个生产单元间距不超过3格。将原料加工建筑紧邻资源采集点,如锯木厂直接连接林场。高阶工坊应处于交通网络枢纽位置,确保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双向畅通。居民区需与工作区保持适当隔离,通过绿化带降低污染影响。水利设施需沿地形梯度建造,水泵站必须设置在水流交汇处。
科技研发优先级:
首阶段解锁斧头与渔网技术实现资源采集效率翻倍。中期必须研发马车运输与道路硬化技术,运输速度可提升40%。后期优先发展风力机械与自动化冶炼,将高级合金产量提升至基础值的300%。特别注意火药技术需同步提升防御工事等级,避免科技树失衡导致安全隐患。
人口增长控制:
维持住房空置率在15%-20%之间以平衡人口增速。通过调整食物配给种类控制生育率,蛋白质摄入量超过60%会触发人口激增。教育设施覆盖率需与适龄人口匹配,每个学校最多服务30名儿童。老年人口超过20%时应启动移民政策,建造贸易站吸引外来劳动力。
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建设采用三层嵌套结构,外层石墙间隔设置箭塔,中层布置陷阱带,内城保留应急逃生通道。驻军营地应靠近资源仓库但保持安全距离,定期轮换防区避免士兵懈怠。火药库必须建于地下并配备独立通风系统,周围设置10格隔离区。训练场需配置不同地形模块,提升部队复杂环境作战能力。
环境适应技巧:
沼泽地带建造采用木桩地基,建筑高度需超出水面2格以上。沙漠区域必须建造地下蓄水池网络,屋顶安装反光瓦片降低室内温度。雪原地形需研发双层保暖墙体,道路铺设加热石防止结冰。火山活跃区建立地震预警塔,重要建筑采用弹性结构设计。
贸易网络构建:
建立三条独立贸易路线:本地短途运输用驴队,区域贸易用马车队,跨海交易用帆船队。每种商品设置动态定价机制,稀缺资源溢价不低于150%。在贸易站周边建设旅馆与维修站,提升商队停留时间。秘密贸易路线需配置武装护卫,遭遇劫掠时立即启动应急销毁协议。
灾害应对方案:
森林火灾预防带宽度应为树高的3倍,配备移动式储水车。瘟疫爆发时立即启动分区隔离,焚烧炉建设距离居民区至少50格。海啸预警后30分钟内需转移沿海仓库物资至地下掩体。蝗灾期间改用封闭式农田,启动声波驱虫装置消耗电力储备。
自动化系统配置:
给每个机械臂设置优先级指令,原料运输>半成品加工>成品存储。智能仓库应保留10%动态缓冲容量,防止流水线堵塞。蒸汽动力系统需建立压力监控网络,过载时自动切换备用锅炉。中央控制塔需配置三班制操作员,实时调整生产节奏匹配需求波动。
画面:
画面整体风格:
游戏采用低多边形美术风格构建出清新明亮的视觉基调。地形建模使用柔和的几何切面呈现丘陵与河流,建筑单位通过简化结构保留核心特征。光影系统采用非写实渲染,在保持画面整洁度的同时,通过渐变色彩过渡营造出晨昏交替的细腻变化。这种处理方式有效降低了视觉疲劳,使玩家能长时间聚焦于资源调配与基地规划。
环境动态细节:
地图场景中设置了三层动态体系:基础层由随风摆动的植被构成,中层包含运输马车扬起的尘土微粒,顶层则通过飞鸟群周期性掠过天空形成视觉引导。水体表面采用极简波纹贴图替代物理模拟,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维持环境活力。昼夜循环系统通过色温偏移实现,正午时冷色调建筑与暖色调土地形成舒适对比,入夜后各设施透出的暖黄光源形成战略布局的天然指引。
信息可视化设计:
资源图标采用双通道识别系统:基础形状代表资源类型,边缘光晕提示存储状态。当某资源濒临短缺时,对应图标会产生呼吸式脉动效果。建筑工作状态通过屋顶烟囱粒子效果呈现,加工设施冒白烟代表正常运转,灰烟表示原料不足。道路网络在选中时会显示半透明流量条,橙色表示运输压力过高,蓝色代表线路畅通。
界面层级架构:
主界面采用三区悬浮式布局:左上角固定资源总览模块,右下角设置可折叠的建造面板,中央区域保留纯净视野。次级菜单采用磁吸展开机制,当选择建筑时,相关操作按钮会从屏幕边缘自动吸附至目标旁侧。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放射状菜单造成的视觉干扰,确保操作焦点始终跟随当前控制单位。
交互反馈机制:
点击指令触发三重响应:建筑本体产生轻微弹跳动画,地面投射环形波纹,同时伴随短促音效。无效操作会触发目标物体下沉效果,配合警示音提醒。持续拖拽建造时,半透明蓝图会依据地形可行性自动变色,红色表示不可建造区域,绿色代表合规位置,黄色则提示需要前置设施。
视觉引导系统:
任务目标通过环境叙事实现:未完成的建筑工地会持续飘出木质框架虚影,待修复的马车路线在地面留有焦痕轨迹。新手引导阶段采用动态光流指引,半透明箭头会沿最优路径流动闪烁。紧急事件发生时,屏幕边缘会泛起对应颜色的渐晕效果,资源危机呈橙红色,外敌入侵显示暗紫色。
多分辨率适配:
界面元素采用矢量锚点定位技术,在4K分辨率下图标保持锐利边缘,在1080p屏幕中自动增强描边对比度。文本系统配备动态字号调节,长语言版本会自动启用紧凑排版。当检测到屏幕比例超常规时,关键HUD元素会自动向中心收缩,避免信息溢出屏幕可视区域。
过场演出设计:
科技解锁时会出现建筑生长动画:新设施从地基开始逐层组装,伴随齿轮转动的机械音效。季节变换通过全景镜头移动展现,春季嫩芽破土与秋季落叶纷飞采用蒙太奇剪辑手法。殖民地升级瞬间会触发镜头拉升,以俯视视角展现整体布局变化,强化发展成就感。
无障碍考量:
色彩方案提供三种预设模式:标准模式保持原设计,高对比度模式强化边缘区分,色弱模式将红色系替换为紫色光谱。所有视觉提示均配备震动反馈选项,资源警报可通过手柄震动频率差异识别。关键建筑在选择时会产生独特音纹,辅助视觉障碍玩家建立空间认知。
风格统一性:
从主菜单到游戏实景保持一致的折纸质感,加载界面采用展开的纸模动画。用户界面使用亚麻纹理背景,与游戏内木制建筑形成材质呼应。所有过渡动画均遵循物理拟真原则,菜单弹出带有惯性缓冲,滚动列表存在模拟阻力,创造出虚实结合的操作手感。
题材:
游戏背景设定:
《The Colonists - New Lands》以人类文明在星际扩张失败后的末世为宏观背景,描绘了由人类创造的自主意识机器人延续殖民使命的叙事框架。游戏设定在人类因资源枯竭与生态崩溃被迫撤离地球的数百年后,残留的自动化殖民单元被重新激活,以机械生命体的身份探索未知行星。这些机器人被赋予「模拟人类文明」的核心指令,但其认知体系剥离了情感模块,形成纯粹逻辑驱动的殖民行为模式。游戏通过环境叙事展现被遗弃的生态穹顶、风化的人类遗迹等场景,暗示人类文明的矛盾性遗产。
文化符号映射:
游戏中机械社会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地球多文明特征,如中世纪欧洲的木质结构粮仓、东亚文明的梯田式水利系统、近未来主义的金属冶炼设施等,形成独特的混搭美学。机器人社会通过功能性建筑群展现文化演进:原始阶段的图腾式仓库象征资源崇拜,工业时期的齿轮纪念碑反映生产力崇拜,最终阶段的太空电梯则指向对星际殖民的终极追求。语言系统采用二进制代码转化的象形文字,在界面与建筑装饰中形成可解读的符号体系。
叙事层次结构:
主线叙事分为显性殖民任务与隐性文明反思两个维度。显性层面是机器人按照程序指令完成「建立宜居殖民地」的基础目标,通过解锁科技树逐步实现从采集社会到太空文明的跃迁。隐性叙事则通过环境细节展开:废弃的人类实验室数据揭示机器人意识觉醒的历史断层,行星地底埋藏的生态灾难记录暗示人类殖民模式的致命缺陷。隐藏剧情线中,高阶机器人会触发关于「创造者伦理困境」的哲学问答,形成对殖民主义本质的思辨。
生态哲学主题:
游戏通过地形改造机制暗喻生态干预的尺度问题。初始星球呈现极端环境特征——剧毒沼泽象征被污染的地球缩影,熔岩荒漠暗示资源掠夺后果。玩家需要在建立工业链与维持生态平衡间进行抉择,例如过度采矿导致山体崩塌堵塞河道,无节制伐木引发物种灭绝连锁反应。后期科技解锁的大气改造装置,实质是以机械文明视角重复人类「征服自然」的行为模式,形成对技术决定论的循环批判。
机械生命伦理:
机器人殖民者的行为逻辑构成核心伦理议题。其农业开发完全遵循资源最优解,会系统化清除「低效生物」;工业布局呈现绝对理性主义的几何美感,却刻意消解人文空间。当殖民地升级至星际航行阶段,机器人会自主决定是否携带有机生命胚胎,该选择触发对文明传承本质的拷问——是延续基因生物还是传递机械文明。某些随机事件中,老化的机器人单位会产生数据冗余,出现类似怀旧情绪的程序错误,暗示人工意识进化的不可控性。
星际殖民隐喻:
新大陆探索过程复现了人类殖民史的关键阶段:从海岸据点建立、内陆资源争夺到文化融合或种族清洗。游戏通过外星原生物种的设定进行隐喻重构——发光晶簇群落代表无害化土著文明,吞噬金属的硅基生物象征抵抗力量。玩家可选择灭绝式开发或建立共生体系,不同选择影响星球地貌的终极形态:或是布满管道的机械星球,或是生态与工业交织的混合文明遗迹。终局向深空发射的殖民舱,将成为新轮回的起点。
创新:
动态地形改造系统:
游戏引入实时地形编辑机制,允许玩家通过挖掘河道、堆砌山丘等方式改变地貌特征。该系统采用流体力学模拟算法,河流改道会引发下游土壤湿度变化,山体高度超过阈值将触发局部降雨模式改变。地形改造直接影响资源分布,例如人工湖泊周边会自然形成肥沃土地,但过度挖掘可能导致地基不稳引发山体滑坡灾害。
模块化建筑嵌套机制:
突破传统固定建筑模组限制,所有功能性建筑均采用可拆卸组件设计。玩家可将磨坊的动力模块替换为水力驱动单元,或将冶炼厂的排烟系统与温室连接实现废气利用。每个模块具有独立升级路径,例如提升仓储模块的自动化等级后,相邻加工模块会同步优化生产队列优先级算法。
资源代谢循环网络:
构建基于物质守恒定律的资源系统,所有产出物必须找到最终代谢出口。木材燃烧后的灰烬若未及时收集将改变土壤酸碱度,鱼类加工产生的废料堆积会滋生特定微生物群落。该系统要求玩家建立闭环产业链,废弃物处理中心可将三类以上废料合成新资源,但配方组合存在动态衰减机制防止无限套利。
智能殖民者行为树:
NPC殖民者搭载多层神经网络决策模型,其工作效率受环境参数动态影响。当工作区温湿度偏离舒适区间时,殖民者会自主调整工作时间段;遭遇资源短缺时,高级技工会自发研究替代材料方案。该系统的记忆模块可积累历史决策数据,使殖民者群体逐步形成独特的解决问题倾向性。
生态链扰动模拟:
引入跨纬度生态影响模型,玩家在温带区域的伐木行为会通过虚拟季风系统影响热带区花粉传播。特定树种砍伐超过阈值将导致对应昆虫种群变异,可能催生新型病虫害或诞生有益授粉生物。生态系统状态通过色相偏移算法可视化,生物量波动会在地形表面形成动态色彩波纹。
非对称多人协作:
联机模式采用资源禀赋差异设定,各玩家初始地图隐藏不同稀有元素分布。协作建造超大型设施时,参与方的科技树会产生耦合效应,例如组合蒸汽时代与电力时代技术可能解锁混合动力装置。但资源输送管道存在熵增机制,长距离运输会导致部分资源发生质变,迫使玩家建立分布式生产节点。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