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DS - The WW2 Card Game
用户评分:
暂无信息
上线日期:
2020-04-15
设备:
PC
研发:
1939
发行:
1939
标签:
实况
评测
玩法:
核心对战机制:
- 采用回合制双阵营对抗结构,每局对战包含20轮上限的倒计时机制,玩家需在时限内击破对手总部40点生命值
- 独创指挥点资源系统:每回合自动增长1点(上限15点),部署单位/发动指令需消耗对应点数,催生资源管理策略
- 动态前线系统:战场划分为三列九宫格布局,近战单位仅能攻击相邻区域,远程单位具备跨区域打击能力
- 单位状态机制:包含警戒/瘫痪/隐蔽/燃烧等16种异常状态,通过卡牌组合可形成连锁控制效果
- 伤害结算优先级:部署阶段→指令阶段→战斗阶段的三段式结算链条,支持反击、拦截等战术动作
卡牌架构体系:
- 四大基础卡类:单位卡(地面/空中/海军)、指令卡(即时/持续)、装备卡(武器/防具/载具)、总部卡(阵营特有被动)
- 稀有度五阶体系:普通(白色)、限定(蓝色)、精英(紫色)、传奇(橙色)、原型(红色未量产兵器)
- 国家特性卡池:德/苏/美/英/日/法/意/波等12国专属卡牌,各国包含3种特色战术倾向分支
- 历史原型复刻:虎式坦克连(装甲厚度叠加)、神风特攻队(自爆伤害)、莫斯科民兵(数量压制)等300+史实单位
- 组合技标记系统:特定卡牌组合激活隐藏效果,如"闪电战三要素"(装甲师+俯冲轰炸机+摩托化步兵)触发突进+3
战略部署系统:
- 动态部署成本:同类单位在场数量越多,后续部署所需指挥点呈指数增长,遏制人海战术
- 战场环境演变:每五回合触发季节更替,冬季降低装甲单位移动力,雨季削弱空中侦查范围
- 补给线机制:单位距离总部每远一格,每回合额外消耗1点弹药储备,耗尽后攻击力衰减50%
- 预备队系统:可将手牌单位转入预备区,支付双倍指挥点实现瞬间部署,但需承受2回合冷却
- 工事构筑功能:消耗钢铁资源建造战壕、防空炮、反坦克桩等防御设施,存在被炮击摧毁风险
国家专属机制:
- 德国"闪击战":首个突入敌方防线的装甲单位获得先攻特权,但燃油消耗速度提升30%
- 苏联"人海战术":每阵亡三个步兵单位可免费召唤T-34坦克,但空中支援效率降低
- 美国"工业霸权":每控制三个资源点可激活流水线生产,单位部署费用永久减少1点
- 日本"武士道":单位血量低于30%时攻击力翻倍,但无法接受治疗或撤退
- 英国"殖民体系":每占领一个区域可召唤属地援军,但需维持每回合1点殖民税
战役模式架构:
- 历史推演战役:包含38场经典战役复刻,诺曼底登陆需同时操作海陆空三军完成滩头占领
- 兵棋推演挑战:设置斯大林格勒巷战(建筑破坏系统)、库尔斯克坦克对决(装甲跳弹率)等特殊规则场景
- 将帅养成线:隆美尔、朱可夫等60名将领可通过战役解锁,每位提供独特的指挥天赋树
- 动态难度系统:根据玩家胜率实时调整AI策略,最高难度下AI会学习玩家常用战术并反制
- 战役成就网:完成"虎式恐惧症"(单场击毁3辆虎式)、"伦敦上空的鹰"(防空拦截率90%)等300+成就
多人竞技体系:
- 天梯五段位制:新兵→士官→校官→将官→元帅,每个段位设三个星级,采用ELO积分算法
- 锦标赛模式:每周开放主题限定赛(如"北非战场"禁用重坦)、国家杯(锁定阵营卡池)等特殊赛事
- 观战系统:支持实时弹幕预测、战术路线图解、选手第一视角切换等专业观赛功能
- 回放解析工具:可查看双方操作时间轴、资源曲线对比、关键决策点标记等16种分析维度
- 战队联盟系统:创建需50万银币保证金,成员共享专属卡背、组队语音频道、训练AI机器人
卡组构建深度:
- 多维筛选系统:按历史年份(1939-1945)、武器类型(栓动步枪/半自动)、兵种协同度等组合筛选
- 卡组活性检测:自动分析过牌能力、曲线分布、连锁概率,用热力图显示薄弱环节
- 战术预演系统:导入卡组后与AI进行三场模拟战,生成单位存活率、关键牌上手时间等数据报表
- 协同值计算:根据卡牌历史关联度(如谢尔曼坦克与M1步枪)提升属性加成,最高可叠加15%
- 原型测试场:未完成的卡组可申请临时对战许可,但需接受禁用部分强力卡的平衡限制
经济系统设计:
- 四货币体系:银币(日常产出)、金币(付费货币)、钢铁(分解卡牌获得)、石油(战役专属)
- 卡牌制造系统:消耗钢铁+石油可研发原型装备,失败率随科技等级提升,最高需80次试验
- 赛季通行证:包含50级免费路线与100级付费路线,满级奖励包含动态卡背、将领皮肤等独家内容
- 黑市拍卖行:每周刷新限量卡牌,采用暗标竞拍模式,出价过高可能触发通货膨胀惩罚
- 遗产系统:连续30天未登录的账号会生成遗产包,好友可继承部分卡牌但需缴纳遗产税
动态战场系统:
- 天气循环机制:包含大雾(侦查范围-2)、暴雨(空军无法出动)、沙尘暴(机械单位故障率提升)等9种天气
- 地形改造系统:可消耗工兵单位挖掘反坦克壕、修筑临时机场、铺设雷区等永久地形变化
- 民心系统:每摧毁敌方建筑降低1点民心值,归零时触发起义事件(随机单位叛变)
- 战略轰炸体系:持续三回合的空中打击可瘫痪工业区,使敌方单位造价永久提升2点
- 情报战争层:破译敌军密码可提前查看下回合行动,但需维持情报网消耗
MOD支持系统:
- 创意工坊架构:支持自定义卡牌数值、规则模板、战役剧本,通过Steam Workshop进行分发
- 历史修正模式:开启后所有卡牌参数严格遵循史实数据,虎式坦克将获得真实88mm炮射程
- 兵棋推演模式:移除卡牌随机性,改为完全明牌的战略博弈,引入六边形战棋移动机制
- 电影化战役编辑器:可设置过场动画触发器、多结局分支、NPC对话树等叙事元素
- 数据可视化工具:输出单位移动轨迹热力图、资源消耗波形图、技能释放频率统计等专业图表
社交生态体系:
- 战术学院系统:高段位玩家可开设付费课程,系统自动抽取20%学费作为平台佣金
- 战史论坛模块:每条卡牌评论区需引用真实战史资料,违规者扣除考据信用分
- 老兵回归计划:超过180天未登录的账号触发特殊任务链,完成可获绝版卡牌
- 阵营忠诚度体系:长期使用同一国家卡组可解锁机密档案,包含未公开的武器蓝图
- 虚拟战史编纂:玩家对战数据将影响全球战役推演图,占领区域达标的阵营获得现实折扣码
技术增强系统:
- 多核运算架构:千人同屏战役可实现实时物理破坏计算,每个弹道轨迹独立演算
- 历史服装引擎:单位外观随作战时长变化,经历10场战斗的步兵会显示磨损的军装细节
- 动态音效系统:根据战场环境混响调整枪声质感,战壕内的射击声增加密闭空间回响
- 机器学习AI:通过百万场对战数据训练出的AI能识别436种经典战术并自主创新策略
- 云存档同步: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卡牌资产唯一性,支持跨平台进度继承
攻略技巧:
资源管理核心原则:
Kredit是决定行动节奏的核心资源,必须精确计算每回合消耗。建议前3回合优先部署低费单位建立防线,将高费单位保留至4-6回合关键阶段。特殊注意含有"透支"效果的卡牌需配合医疗/补给单位使用,避免因血量惩罚导致崩盘。精英单位部署需确保当回合剩余资源可激活其特殊技能。
卡组构建战略框架:
采用"三阶式配比"结构:40%基础作战单位(步兵/装甲)、30%战术指令(炮击/空袭)、20%特殊效果单位(侦察/工兵)、10%决胜王牌(如虎式坦克/喀秋莎)。推荐混搭国家组合时保持主国家占比60%以上以激活核心协同效果,例如苏联+美国侧重人海+空中压制,德国+日本专注装甲突击+渗透作战。
单位部署优先级:
前线部署遵循"332阵型":首排3个防御型单位(带战壕属性),中排3个输出单位(机枪/反坦克炮),后排2个远程/支援单位。特别注意控制单位间距避免被范围伤害一网打尽,重型单位应部署在具有地形掩护的六边形格内。航空母舰类单位必须保留至少1架战斗机护航。
指令卡使用时机:
炮击指令应在敌方集结2个以上单位时使用,优先打击医疗车或补给单位。空袭指令需配合侦察效果确保命中高价值目标。最具战略价值的是"战略转移"类指令,可在关键回合将濒死单位撤回重组。特别注意保留至少1张反制指令应对敌方决胜回合的爆发。
国家特性深度解析:
德国装甲部队拥有"闪电战"特性,移动后仍可攻击的特性需配合工兵修桥实现跨地形突击。苏联"人海战术"可通过持续部署动员兵消耗敌方指令资源。日本"神风"单位阵亡时可造成范围伤害,需刻意制造同归于尽局面。英国"殖民支援"每控制2个区域获得额外资源,需优先争夺边缘区域。
前期压制策略:
首回合必出侦察单位抢占视野优势,第二回合部署带沙袋工事的步兵控制中央区域。利用1-2费单位实施"蜂群战术",迫使敌方提前使用高费指令卡解场。特别注意保护工兵单位,确保三回合时可修复关键桥梁实施侧翼包抄。
中期转折点控制:
第5回合是装甲单位质变节点,建议此时部署带烟雾弹掩护的中型坦克集群。空中优势争夺需在此阶段完成,至少保持2架战斗机在战场存活。若采用消耗战策略,此时应开始部署野战厨房等后勤单位建立资源优势。
后期决胜战术:
保留至少12点Kredit用于激活双重指令组合,例如"炮火准备+装甲突击"可在同一回合造成12点爆发伤害。V2火箭等超级武器需配合电子干扰单位突破防空网。若进入消耗战,应开始部署带有"战争机器"特性的单位获得滚雪球优势。
反制体系构建:
必须配备三重反制手段:防空炮应对空中单位,反坦克地雷阻滞装甲推进,情报干扰破坏敌方指令链。建议保留总卡位的15%用于反制卡,其中至少包含2张即时生效的陷阱卡。面对日本自杀单位时,医疗帐篷的群体治疗可有效抵消其死亡爆炸效果。
卡牌升级优先级:
优先升级具有成长属性的单位(每回合+1攻击),其次升级范围伤害指令的作用半径。侦察单位升级应优先选择"隐蔽行动"分支,工兵推荐"快速维修"特性。注意同名卡牌不同升级路线会产生战术分歧,建议保留两套升级方案应对不同对手。
常见战术失误:
过度投资单一超级单位易遭针对性反制,未保留预备队导致防线缺口,误判敌方国家组合特性(如将防空资源全用于应对实际不存在的空军)。最致命错误是在第7回合前耗尽手牌,需通过抽卡单位维持至少5张手牌储备。
天梯模式进阶技巧:
针对当前主流卡组动态调整配比,例如装甲流行时携带穿甲弹单位。观察对手出牌习惯预判其国家组合,日本玩家常在第三回合部署零式战斗机。高端局需掌握"假动作"技巧,例如故意暴露侧翼诱使敌方分散兵力。
特殊卡牌协同效应:
"铁路网+装甲列车"实现跨区域机动,"加密电报+战略轰炸"提升空袭精度,"战地记者+宣传车"组合可每回合额外抽卡。最具破坏力的是"气象观测+冰冻炸弹"使敌方单位两回合无法行动,但需严格计算发动时序。
资源消耗控制:
采用"波浪式消耗"策略:单数回合主动进攻消耗敌方指令卡,双数回合巩固防线恢复资源。特别注意油料资源的隐性消耗,连续移动重型单位会导致三回合后机动能力下降。医疗单位的治疗效率会随使用次数衰减,需轮换不同治疗单位。
情报战精髓:
故意暴露假目标消耗敌方侦察指令,使用伪装网单位制造战场迷雾。破译Enigma密码机可获得对方下回合抽卡预览,但需承担被反破译风险。高阶技巧包括通过对方抽牌速度判断手牌质量,观察单位部署迟疑判断其缺乏反制手段。
心理战术运用:
保留1张高威胁单位始终不部署以牵制敌方反制资源,使用无意义单位调动制造进攻假象。在决胜回合前故意拖延出牌时间施加心理压力,但需注意避免超时判负。通过快速连续操作营造碾压态势,诱使对手提前投降。
扩展包卡牌融合:
"北非战役"包侧重机动战,推荐与德国装甲部队组合。"太平洋风暴"包的两栖单位可开辟海上第二战线。"冬季战争"包的雪地伪装单位在特定地形获得绝对隐蔽优势。注意某些扩展卡组存在克制链,需根据环境调整使用。
社区战术资源:
推荐使用KARDS Deck Builder进行胜率模拟,重点研究top50玩家的出牌序列。观看锦标赛录像时注意记录关键回合的资源差值,分析冠军选手的止损策略。加入军团可获得专属测试场,用于演练极端战术组合。
画面:
画面整体基调与美术风格:
游戏采用偏冷色调的军事化视觉体系,灰绿与暗褐的主色板精准还原二战时期的战场氛围。卡牌底板刻意做旧的纸张纹理处理,配合褪色效果的军事地图底纹,形成类似作战指挥室桌面的沉浸感。界面边缘镶嵌铆钉钢板与磨损木纹边框,既呼应工业时代的机械美学,又避免过于硬朗的视觉压迫。战场区域采用俯视视角的沙盘式设计,地形格栅与部队标识延续传统战棋游戏的直观性,但通过柔化边缘线条与降低对比度,实现了现代扁平化设计与复古元素的平衡。
卡牌视觉呈现层次:
每张卡牌构建起三层视觉焦点:顶部兵种图标采用高饱和度的珐琅彩质感,在灰暗背景中形成战略标识的瞬间识别;中部主插画运用厚涂技法强化光影对比,步兵脸上的泥渍与坦克履带的锈迹等细节处理,在卡牌尺寸限制下仍保持叙事张力;底部数据模块通过暗金浮雕字体与深红伤害标识,将数值信息转化为具有战场物资标签的既视感。不同稀有度卡牌采用边框光效差异而非浮夸特效,传说卡牌仅在展开时闪现短暂动态番号,这种克制设计避免破坏战场全局视野。
动态效果与战场交互:
卡牌部署时的物理引擎模拟真实物件的重量感,下落时轻微晃动与桌面碰撞的尘土粒子,既提升操作反馈又不显拖沓。部队交火采用局部镜头震动与延迟伤害数字的组合,炮弹轨迹用半透明烟带替代传统光效,避免视觉干扰。战场天气系统通过动态遮罩实现——雪天会在卡牌边缘堆积半透明雪粒,沙尘暴则用渐变噪点层降低战场能见度,这些环境变化既增加战略变数,又维持界面核心信息的可读性。
界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双轴对称布局将80%的屏幕空间留给战场区域,左右两侧信息面板采用可折叠设计。资源标识以立体勋章形式悬浮在玩家手牌上方,油料与钢铁计数器内嵌在齿轮装置中,通过机械转动表现资源增减。历史战役模式采用档案柜抽屉式的章节选择界面,任务简报用打字机字效逐行显现。战斗记录系统创新性地用动态战地记者速写替代文字战报,笔触动画同步还原关键回合的战术动作。
信息传达效率优化:
卡牌关键词采用图标+悬停注释的双重说明系统,毒气攻击用绿色雾团图标配三段式扩散动画,隐蔽单位则用半透明迷彩波纹示意。生命值变化通过血槽颜色渐变与破损度关联,30%以下时出现裂缝纹理,10%以下追加火星溅落特效。连锁技能触发时,卡牌之间会短暂浮现半透明指挥链路,既明确技能作用范围,又不会永久遮挡战场。回合阶段提示采用老式电影胶卷式的过场条,当前阶段用探照灯光斑高亮标注。
视听协同设计:
界面音效严格遵循物理材质特性,卡牌选取时的皮质摩擦声、金属徽章碰撞的清脆回响、木质面板开合的吱呀声,共同构建起实体桌游的听觉幻觉。战略地图界面背景音中隐约的电台杂讯与摩尔斯电码声,在非战斗状态维持叙事沉浸感。重要操作配有不同兵种的简短语音反馈,步兵卡部署时会有“Moving out!”的喊声,而坦克单位则是引擎启动的轰鸣,这些音效音量控制在环境声的20%-30%,避免持续性的听觉疲劳。
多分辨率适配策略:
在4K分辨率下,卡牌插画解锁更高精度的纹理细节,坦克编号与部队臂章等微观元素变得可辨识。而移动端适配时,通过智能合并信息层级——将资源计数器转化为头顶悬浮标识,手牌区域改用弧形排列并增加牌间距。战场格栅线在平板设备上显示地形纹理细节,手机端则简化为颜色区块差异,确保核心战术信息在不同尺寸屏幕上的等价传达。所有文本字号设有三级缩放预设,关键按钮触控区额外增加20%不可见响应范围。
视觉叙事延展性:
每个阵营的界面元素暗含历史考据,德军卡牌边框采用标准化直角铁十字纹样,苏军卡面装饰带有 constructivism 风格的几何红星。战役模式过场用动态剪影展现部队行进,诺曼底登陆章节的波浪动画采用真实潮汐数据生成的涌动节奏。卡牌收藏界面模仿军事档案室的微缩景观,已收集卡牌会点亮相应战区沙盘上的部队标记,未获取卡牌则用模糊轮廓与问号标注,激发玩家的战略拼图欲望。
题材:
游戏背景设定:
《KARDS》以二战全球战场为时空框架,覆盖1939至1945年欧洲、北非及太平洋战区核心冲突。游戏通过战略地图划分明确呈现东西线战场、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关键地理节点,同时将轴心国与同盟国阵营细化为德国、日本、苏联、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可操控势力。每方势力卡组深度植入本国军事传统,例如德军卡组突出闪电战理论与虎式坦克等标志性元素,而美军卡组则强化工业产能与两栖作战特征。
军事文化符号体系:
卡面视觉设计系统化整合各国军服制式、勋章系统、武器涂装等军事文化符号,如日本卡牌采用旭日旗纹章与零式战机特有的绿色涂装,苏联卡牌大量使用红星标识与T-34坦克的铸造质感。历史人物卡牌严格遵循军衔体系,隆美尔、朱可夫等名将肖像均还原其经典造型,配套专属战术技能名称多取自真实作战指令或军事术语,形成视觉与文本的双重历史锚点。
战争叙事结构:
通过战役模式构建非线性的历史重演框架,玩家可选择轴心国或同盟国视角推进战略进程。每个主线章节对应重大历史转折点:德国闪击波兰事件触发战场迷雾机制,偷袭珍珠港章节强制激活航母突袭规则。支线任务嵌入较少被主流叙事关注的战场,如芬兰冬季战争中的滑雪步兵战术、中国战场的持久防御体系,通过特殊卡牌效果实现差异化叙事表达。
意识形态表达维度:
卡组构建机制暗含意识形态对抗逻辑,苏联卡组强调人海战术与政治委员制度,通过低费步兵单位叠加攻击增益;美国卡组则设计资源链系统,模拟租借法案的物资输送机制。轴心国卡组普遍设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殊效果,映射其战争初期技术优势与后期资源枯竭的现实困境。中立国卡牌作为第三方变量,体现瑞士银行、瑞典铁矿等非交战要素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技术史还原精度:
武器装备卡牌严格遵循研发时间线进行强度分级,早期型号如P-40战鹰战斗机与后期P-51野马形成代际差异,虎式坦克卡牌设置燃料消耗惩罚机制。秘密武器类别收录V2火箭、鼠式超重型坦克等未量产装备,通过特殊触发条件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游戏性。卡牌描述文本嵌入技术参数与服役记录,如B-17飞行堡垒标注作战半径与载弹量数据。
战争伦理隐喻系统:
部分卡牌效果设计蕴含道德评判机制,燃烧弹攻击附带持续伤害效果暗示其残酷性,核打击卡牌设有不可逆的全局影响。医疗兵单位自带友军保护优先级,战地医院卡牌可逆转伤亡统计。轴心国卡组中集中营等敏感元素采用抽象化处理,转化为资源榨取机制而非直接视觉呈现,在历史还原与伦理边界间建立缓冲层。
地缘政治模拟:
战场地形卡牌系统构建地理影响力模型,沙漠地形削弱装甲部队机动性,冬季地形增加步兵生存概率。殖民地卡牌设定特殊部署规则,印度师团需依附英国指挥部激活,北非部落武装具备地形适应优势。海上补给线作为独立卡牌类别,引入航路阻断与反潜作战机制,再现大西洋海战对战略物资流通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
战场层次化区域设计:
通过划分前线、支援、后方三层战场空间重构战术维度。前线区域仅允许部署战斗单位并强制交战,支援区专用于战术指令卡激活,后方区域提供总部保护和远程单位部署。这种空间分割迫使玩家建立多线程作战思维,例如必须在前线维持防御纵深才能解锁高价值支援卡使用权限,同时需防范对手穿透后方实施斩首战术。
历史装备参数具象化:
将二战装备技术参数转化为卡牌数值规则体系,例如虎式坦克通过"装甲厚度>76mm火炮穿透阈值"设定获得伤害免疫特性,B-17轰炸机基于真实作战半径数据限定其只能在第五回合后部署。这种设计使历史考据深度介入核心玩法,玩家需研究真实武器性能差异构建卡组,如利用T-34倾斜装甲触发跳弹概率提升机制。
动态资源双轨制:
采用工业点(固定增长)与指挥点(卡牌获取)双资源系统打破传统卡牌游戏曲线。高级单位需要消耗工业点部署但依赖指挥点维持运作,迫使玩家在爆兵策略与持续作战能力间取舍。特殊卡牌可实施资源转换策略,如"战时动员"能将5点工业点转化为临时指挥点,但会触发下回合工业停滞的副作用。
战略态势连锁反应:
引入战场态势标记系统,每次区域控制权变更将触发全局规则改写。例如夺取前线控制后激活"进攻浪潮"态势,使所有单位获得冲锋效果但降低防御值。该系统形成动态博弈环境,优势方需承担规则反转风险,劣势方可通过诱导特定态势实现战术翻盘。
忠诚度阈值构建系统:
卡组构建受多维度忠诚度约束,单位卡需满足阵营忠诚度,战术卡需要军种忠诚度。精锐单位如党卫军部队要求80%以上德国卡占比,跨阵营混编时需采用"租借法案"等特殊卡突破限制。这种设计在卡组多样性中植入历史合理性,迫使玩家在强度与兼容性间寻找平衡点。
战术链即时阻断机制:
首创"战术响应窗口"系统,在对手操作阶段设置多个打断点。玩家可消耗预备指令点实施即时反制,如敌军部署装甲单位时发动"反坦克陷阱",但会暴露己方后续战术意图。该机制将传统回合制博弈升级为虚实相交的心理战,高阶玩家会故意触发可预测响应实施战术欺诈。
文章